“第七届中国流变学杰出贡献奖”“第十一届中国流变学青年奖” 评选揭晓并颁奖
--------------------------------------------------------------------------------
时间:2020-12-18 11:18:50
“中国流变学杰出贡献奖”是中国流变学界的最高奖项,2008年设立,旨在表彰在我国流变学事业发展中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中国流变学青年奖1999年设立,旨在表彰未满35岁的优秀流变学青年学者。
依据《中国流变学杰出贡献奖评选条例》和《中国流变学青年奖评选条例》,中国化学会中国力学学会流变学专业委员会于2020年8月~12月进行了“第七届中国流变学杰出贡献奖”和“第十一届中国流变学青年奖”的推荐和评选工作。
经个人申请、专业委员会委员提名推荐和专业委员会通信评议,共确定中国流变学杰出贡献奖正式候选人1名、中国流变学青年奖正式候选人9名。2020年12月5日,专业委员会组织了会议评审。评审组由专委会2位荣誉委员和21位委员组成,评选过程包括委员介绍(杰出贡献奖)、个人陈述和答辩(青年奖)。经无记名投票表决,“第七届中国流变学杰出贡献奖”授予北京科技大学吴爱祥教授,“第十一届中国流变学青年奖”授予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卢宇源博士、重庆大学綦松博士、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孙广宇博士。
12月6日,在第15届全国流变学学术会议上举行了颁奖典礼。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张劲军为吴爱祥教授颁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罗文波、俞炜和袁学锋为卢宇源、綦松和孙广宇颁奖。
附:“第七届中国流变学杰出贡献奖”和“第十一届中国流变学青年奖”获奖人介绍
第七届中国流变学杰出贡献奖获得者:吴爱祥教授
吴爱祥,男,1963年2月生,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担任“金属矿山高效开采与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863计划”资源环境领域专家、“国家十三五深地资源重点专项”专家组组长,国家安监总局技术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国金属学会采矿分会主任、中国有色金属学会采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澳大利亚矿业协会会员、《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金属矿山》等杂志编委会委员,长期致力于金属矿全尾砂膏体充填理论技术、装备及工程化应用研究。主持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20余项,主编国家标准2项,授权发明专利19项,出版《金属矿膏体流变学》等中英文专著4部,发表学术论文267篇,其中EI收录91篇,SCI收录26篇,在绿色采矿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开拓性成果。创新了金属矿膏体流变学理论,研发了超细全尾砂一段式连续深度脱水技术、高浓度膏体均质化制备及长距离管道输送技术等;研制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深锥浓密机、柱塞泵,建成了6项示范工程;基于流变学的膏体充填技术被列为国家重点推广新技术,在国内外160余座矿山推广应用,为推动“环境友好、生产安全和资源节约”的内涵式绿色矿山建设提供了核心技术支撑。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排名分别为第1、1、2、3),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和一等奖6项(均排名第1)。
第十一届中国流变学青年奖获得者:卢宇源博士
卢宇源,男,1985年8月生,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所研究员,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和面上项目,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3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和软件著作权2项,主要从事高分子稀溶液与熔体流变学基础前沿研究。提出了高分子链的部分穿透球模型,通过引入平均场的泄水函数和携水函数,有效地处理了高分子链节间的多体流体力学相互作用和长程累积效应;结合Einstein 的扰动耗散理论和Debye 的转动耗散理论,基于第一性原理,首次建立了任意拓扑结构柔性高分子链特性黏度的普适性理论,该理论能够定量地预测线形、环形、星形、支化、超支化和树枝形等不同拓扑结构高分子的特性黏度行为;建立了缠结高分子流体缠结演化分析方法,利用非平衡态分子动力学方法首次从分子水平上证实阶跃形变后缠结高分子熔体的宏观流动现象,并且指出该现象来源于高分子流体缠结网络的结构或动力学异质性,发现被拉伸原始链的回缩过程呈现两步松弛,表明阶跃形变后高分子链的松弛不服从Rouse松弛动力学。研究成果为重新构建缠结高分子流体的非线性流变学理论提供了分子水平的物理图像,也能够被用于高端橡胶材料的可计算建模与智能化设计。
第十一届中国流变学青年奖获得者:綦松博士
綦松,男,1988年5月生,重庆大学讲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获重庆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致力于磁流变弹性体的多场耦合流变学机理、高性能材料制备及器件应用等方面的研究。针对磁流变弹性体多场耦合粘弹性机理不清的难题,建立了能准确描述磁流变弹性体的蠕变回复、应力松弛、佩恩效应等粘弹性行为的理论模型;基于磁学理论及多相聚合物体系理论,研制了具有双向磁控刚度及优异力学特性的磁流变弹性体材料,解决了磁流变弹性体减振器件单向变频、承载力差等缺陷,满足了部分国防装备和民用产品的减振需求;建立了磁流变弹性体的磁致形变理论模型,并提出了具有普适性的磁致形变可编程策略,实现了磁流变弹性体在柔性驱动传感领域的应用突破。
第十一届中国流变学青年奖获得者:孙广宇博士
孙广宇,男,1987年1月生,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副教授,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部级基金8项、企业项目5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2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参编专著1部。致力于将流变学理论与方法应用于原油乳状液的流动保障及油水分离的研究。首次系统研究了含蜡原油乳状液自析蜡胶凝、蠕变裂降、直至结构恢复的完整流变过程,并建立了本构模型;发现了液滴与蜡晶对乳状液结构的不同贡献,首次提出蜡晶结构及其吸附特性对乳状液内部结构具有决定作用;开发了油水混合液在带压溶气状态下的有效黏度测量装置,获得了不同乳化状态下含溶解CO2的油井采出液黏度-压力变化规律,为集输管路设计提供了依据;在界面流变性研究方面,提出了一套宏观-介观-微观多尺度评价方法,从界面膜吸附结构层面明确了沥青质稳定乳化液的机理。研究成果应用于工程实践,解决了油田集输工程中的若干关键技术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