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中国流变学杰出贡献奖”“第十二届中国流变学青年奖”评选揭晓并颁奖
--------------------------------------------------------------------------------
时间:2023-07-28 15:34:34
为了奖掖积极投身流变学事业且未满35岁的优秀青年学者,表彰在我国流变学事业发展中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中国化学会中国力学学会流变学专业委员会分别于1999年和2008年设立了“中国流变学青年奖”和“中国流变学杰出贡献奖”,每两年评选一次。
依据奖励评选条例,中国化学会中国力学学会流变学专业委员会于2022年8月至2023年7月进行了“第八届中国流变学杰出贡献奖”和“第十二届中国流变学青年奖”的推荐和评选工作。
经专业委员会委员提名推荐和专业委员会通信评议,共确定中国流变学杰出贡献奖正式候选人1名、中国流变学青年奖正式候选人4名。2023年7月24日,专业委员会组织了会议评审。评审组由专委会1位荣誉委员和15位委员组成,评选过程包括委员介绍(杰出贡献奖)、个人陈述和答辩(青年奖)。经无记名投票表决,“第八届中国流变学杰出贡献奖”授予复旦大学许元泽教授,“第十二届中国流变学青年奖”授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王胜博士、东华大学刘庚鑫博士和山东大学梁明博士。
7月25日,在第16届全国流变学学术会议期间举行了颁奖典礼,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罗文波主持颁奖仪式,主任委员张劲军为许元泽教授颁奖,副主任委员俞炜、袁学锋和秘书长宋义虎分别为王胜博士、刘庚鑫博士和梁明博士颁奖。
附:“第八届中国流变学杰出贡献奖”和“第十二届中国流变学青年奖”获奖人介绍
第八届中国流变学杰出贡献奖获得者:许元泽教授
许元泽,男,1941年10月出生于上海,浙江海宁人,复旦大学退休教授。参与初创了中国化学会中国力学学会流变学专业委员会,历任秘书长、主任委员。热爱流变学教育事业,长期关心流变学专业委员会发展,推动学科进步繁荣。积极参与国际学术组织活动与发展国际同行间学术交流合作,在国内外流变学界有广泛的声誉和影响力。
许元泽教授1981年在德国获得博士学位回国后,就建立了较为齐备的流变学实验室,长期从事高分子结构流变学和软物质流变学研究,揭示了高分子溶液与熔体及其复合体系、高分子液晶、高分子交联体系、悬浮体与颗粒流、电流变体等宏观流变与微观结构间的关系,在复杂收敛流次级环流非线性粘弹性、分形凝胶与胶体凝胶流变行为、粘弹两相体拉伸粘弹模型、介电极化逾渗模型等经典问题上取得重要突破,并以流变学理论为指导解决了热固树脂增韧、含能药浆推进剂流变本构方程、丙纶級树脂可纺性-流变性关系、顺丁胶高效加工性等重大新材料过程工程科学问题。发表150余篇期刊署名论文,出版专著《高分子结构流变学》。作为重要成员,创新研究成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89年,排名第6)和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1980年,排名第6)。
第十二届中国流变学青年奖获得者:王胜博士
王胜,男,1988年10月出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研究员,流变学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致力于高分子流变学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工作,以剪切增稠材料为基础,在阻尼防护、柔性可穿戴器件和磁流变等方向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研究成果:(1)开发出新型剪切变硬胶体材料,揭示了“硼-氧交联键”微观作用机理,建立起应变率-流变性能-相态转变内在关系,研制出数种多功能复合抗冲击材料。(2)研制出结构稳定的剪切变硬弹性体,揭示力/热复杂场下的模量、应力及阻尼特性,开发出柔性电子皮肤和可穿戴鞋垫等器件,为其在人体防护、阻尼减振和柔性感知等领域的应用奠定基础。(3)研制出多种磁流变剪切增稠材料,研究磁-力耦合性能与流变机制,通过结构设计开发多种磁响应器件,构建“磁场-流变-电学”内在关系,推动其在智能驱动、多场感知和新能源等领域的实际应用。
第十二届中国流变学青年奖获得者:刘庚鑫博士
刘庚鑫,男,1989年10月出生,东华大学研究员,流变学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致力于高分子流变学和流变测量学的研究。(1)独立设计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微量剪切流变仪,可实现毫克级样品的准确测试,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和商业化前景。(2)将高分子流变学从以往聚焦链状高分子的研究拓展到具有三维形状的“巨型”大分子,揭示三维形状高分子的动力学规律,有望建立从高分子体系到胶体体系的桥梁。
第十二届中国流变学青年奖获得者:梁明博士
梁明,男,1990年5月生,山东大学研究员,流变学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致力于将流变学理论与方法应用于石油沥青、道路沥青及特种沥青材料性能调控的研究。(1)提出了一种耦合Navier-Stokes方程的相场理论,揭示了道路改性沥青微观结构演变流变学表征及相分离机理。(2)揭示了典型沥青改性剂化学结构与其改性沥青流变性的关系,确定了SBS、胶粉、EVA等典型改性剂的“构-效”关系,提出了聚合物改性沥青“化学组成-微纳观结构-流变特性”相关性特征。(3)提出了一套聚合物与沥青配伍性、相容性优劣的流变学判定方法,并用于工程实际,解决了道路工程领域相关技术难题。